【学校发展一月一述】在谋划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布新局育新机创新绩—我校五月份亮点工作和特色工作述评
【日期:2021年06月25日】 【单位:发展规划处】 【作者:许正宏】

五月安科,惠风和畅。在这美好的五月,我校着力在起好步、布新局方面下足功夫,不断育新机创造新的业绩,创新发展招数频出,亮点工作和特色工作频现。主要的亮点工作和特色工作述评如下:

 

一、主动争取省级及国家级话语权平台,着力讲好安科发展故事

【综述】5月9日,新一届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合肥成立,省委教育工委书记钱桂仑出席成立大会,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佩刚主持大会开幕式,蒋德勤主持闭幕式,钱桂仑书记为我校党委书记蒋德勤教授颁发“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聘书;5月中旬,我校服务地方发展研究院院长詹秋文教授作为安徽省“四送一服”第八工作组第四小组组长,帮扶安徽地方企业解决发展难题,为安徽旭能光伏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筹得18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支持;5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成立2021—202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黄友锐教授成为装备制造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装备制造行业运载装备就业指导组》专家成员。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设置19个行业就指委和7个专家组,任期自2021年5月起至2025年5月止。

【评述】5月份,校党委书记蒋德勤教授受聘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黄友锐教授成为教育部装备制造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成员,校服务地方发展研究院院长詹秋文教授担任安徽省“四送一服”第八工作组第四小组组长,这表明,我校在主动争取省级及国家级话语权平台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主动争取话语权平台,向社会传播安科声音,讲好安科发展故事,是扩大我校办学影响的一项重要途径,根本目标是推动从“以我为主表述”为“社会为我表述”。讲好安科发展故事,价值引领是核心。要把我校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任务讲好,讲清楚;讲好安科发展故事,平台建设是基础。在信息化时代和新媒体时代,话语权平台就是阵地,没有话语权平台,我们就没有讲好安科发展故事的合适地点,争取到话语权平台,我们就能及时向外界传播安科声音,让外界了解我校,支持我校;讲好安科发展故事,话语创新是前提。要切实把握讲好故事中的“望闻问切”四部曲,立足现实方位,讲好发展成就;明确校情特点,讲清发展定位;紧跟教育形势,讲准发展蓝图;厘清路径任务,讲明发展追求;坚定办学方向,讲透发展规律。争取话语权平台讲好安科发展故事,将是我校继续扩大办学影响的重要抓手。

 

二、积极抢抓内涵式发展机遇,有效保证招生录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综述】5月20日,教育部正式发文,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提前批次录取资格。我校该专业2004年起招收本科生,2012年起招收种业领域硕士研究生,是安徽省第一个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是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和省级卓越农艺师计划支撑专业;5月期间,安徽省教育厅同意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纳入2021年普通本科第一批次招生。财务管理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近年来,我校借助安徽省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奖补资金加大财务管理专业投入,引进高水平教师和团队,强化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近三年该专业生源质量持续向好,录取平均分逐年上升,第一志愿报考率在90%以上。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97.2%。

【评述】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有关急需紧缺涉农专业通过提前批次录取工作的通知》,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提前批次录取资格,这是我校首个本科提前批次招生专业,是我校涉农专业顺农而为的具体行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实践证明,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柱,只有人才支柱稳固,才能筑起新时代农村建设的高楼大厦。在这一背景下,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动人才下乡,优化涉农学科专业设置,探索对急需紧缺涉农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校涉农主干专业之一,也是未来的朝阳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考取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以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也可在农业及种子管理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及现代农业企业等单位从事作物新品种研发、种子质量检验、种子生产加工贮藏、智慧农业服务等工作。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因此,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才培养,招生是基础,质量是关键。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提前批次录取资格和财务管理专业纳入2021年普通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是我校抢抓内涵式发展机遇的重要体现,是我校招生工作改革的一大成果,是提升我校生源质量的实质性跨越,是满足广大考生上好学、回应社会关切的重大举措,这对于吸引优秀学子报考我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深度发掘保护涉农资源,积极投身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践

【综述】5月7日,我校在凤阳校区新图书馆九楼会议室召开长三角功能农业研究院建设推进会,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升和主持会议,强调要强化与大院大所和龙头企业开展合作与交流;5月10日,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卢仕仁同志应邀来我校作题为“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及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努力打造乡村振兴安徽样板”的辅导报告。校党委书记蒋德勤主持报告会,党委副书记、校长李震,党委副书记韦文联,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升和,省农业农村厅综合处处长程燚等出席报告会;5月26日,我校在凤阳校区新图书馆九楼会议室召开数字农业及农科专业建设推进会,党委副书记、校长李震主持会议,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升和出席。李震要求各相关学院要达成统一共识,找准突破点,加快推动农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设;5月26日,农学院在学院会议室举办袁隆平院士追思会,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震,种业企业界代表、科技人员代表及农学院党政领导等出席会议。李震强调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的号召,把向袁隆平同志学习作为当下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

【评述】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指出全国涉农高校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为全国涉农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倾力服务三农指明了方向。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度发掘保护涉农资源,突出涉农高校优势和特色,积极投身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我校邀请卢仕仁厅长来校作专题辅导报告,打开了我校及广大涉农师生服务江淮大地乡村振兴的视野,明确了目标,开拓了思路;我校召开数字农业及农科专业建设推进会,在学校层面加快推动农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设,主动适应数字农业这一新兴农业发展形态,并努力在实践中依靠大量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分析和技术支持,支持地方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校举办袁隆平院士追思会,就是要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牢记袁隆平院士为我校题词中提出的“艰苦奋斗、育才兴农”的谆谆教诲,大力培养知农爱农的时代新人,保护好涉农资源,绝不让涉农资源“遗产”变“遗憾”。

长期以来,我校作为一所省属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不断打破“围墙”、“边界”理念束缚,发挥智库优势和涉农学科专业特色,主动对接地方社会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十三五”期间,我校仅农业资源利用团队研发成果就转化产生经济效益6.7亿元,选育饲草品种推广种植年经济效益超2亿元,牛羊产业技术体系团队服务地方新增效益近5亿元,有力地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和地方农业高质量发展。

 

四、尝试打通影响制约学校发展的多点“梗阻”,发力推进更名大学工作

【综述】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我校教师分别在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C、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C、Analytical Chemistry及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收录期刊发表6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自然指数发布的全国853所研究单位年度排行榜中,我校位列345位;5月17日,我校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建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凤阳校区图书馆十楼会议室隆重举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北群,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胡明保,我校党委书记蒋德勤,党委副书记、校长李震,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升和出席会议。李震主持签约仪式;5月18日,《淮河流域农耕文明史》编著工作推进会在中办公楼大会议室举行,校党委书记蒋德勤出席,校服务地方发展研究院院长詹秋文主持会议。蒋德勤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组织编著《淮河流域农耕文明史》等系列课程教材,通过高质量出版、走进学生选修课堂等举措,确保广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和知史爱农;5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心德教授应邀来我校作题为《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扩散与预测》的学术报告,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黄远友主持报告会。5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朱万曙教授应邀来我校作题为《人文学科的“顶天立地”》的学术报告,校党委书记蒋德勤主持报告会。

【评述】“十四五”期间,推动我校更名大学,既是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也是我校广大师生的热切期盼。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专业认证数目、科研到账经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主要学科门类建设等核心指标,都是我校不能绕过、也是必须完成的办学指标,对标对表更名大学核心指标,需要我们共同攻关,尝试打通影响制约学校发展的多点“梗阻”发力推进更名大学工作。我校教师连续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收录期刊发表6篇高水平研究论文,而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是依托于全球高水平82种学术期刊,统计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的数据库,是世界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水平及综合实力评估与排名的重要指标之一。这标志着我校科研论文国际化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标志着我校冲刺国家级奖项将会不断形成坚实的基础;我校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功签约共建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示范区战略合作,这既是我校积极融入长三角、推动高等教育合作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实践行动,也是我校借助外脑、借力外部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开放办学的战略性举措,必将为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名大学插上腾飞的翅膀;冲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别需要我们以获批的国家级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为抓手,动员全校力量,总结凝练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效果显著、特色鲜明的项目成果,找准创新点,抓住关键点,高质量推进成果申报工作。从目前来看,我校主持的教育部新农科和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正在扎实开展,特别是《地方高校农科人才思政教育与“大国三农”教育实践探索》课题集聚我校涉农资源和涉农力量,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地方高校农科人才思政教育”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农科人才思政教育与“大国三农”教育实践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组织编著《淮河流域农耕文明史》等系列课程教材,正是高质量推进课题研究的有力佐证,为我校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更名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我们会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原始创新、文化创新和模式创新,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成一个乃至更多的“安科实践”和“安科模式”。我校五月份呈现的亮点工作和特色工作表明,我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特约通讯员:袁孝成 审核:宋常春 编辑:张威)

【浏览:】

关闭

  • 微博
  • 微信
  • 媒体
  • 视频

皖公网安备 34112602000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