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校举办“英模?大师”进思政课堂主题...
11.28
-
媒体看安科
09.28
-
习近平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
11.29
-
【科技日报】把创新种子撒入广袤田野—...
12.04
-
学校召开“三地一区”建设行动专题调度会
12.04
-
我校教工在安徽省第五届职工运动会获得佳绩
12.04
-
【知识学习】新文科教育专业认证应知应...
12.04
报道一:“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正式启动
7月16上午,由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学生联合会主办,安徽财经大学团委、安徽科技学院团委、滁州团市委、小岗村党委以及安徽小岗干部学院共同承办的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在小岗村正式启动。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陈明生,安徽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虞宝桃、安徽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时伟,滁州市委副书记金力,滁州市委常委、凤阳县委书记朱林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团省委副书记窦贤琨主持。
陈明生在讲话中指出,从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金寨,到新四军皖南事变发生地泾县,到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肥东,再到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红色基因在安徽人民的血脉中代代相传。他强调,读懂时代、读懂中国,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他希望广大青年学子要坚持不忘初心,在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青春奋斗融入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火热实践中,强本领、增才干、塑心魂;要坚持学思践悟,在社会实践中强化使命担当,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天地中,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小岗精神“传承者”;要坚持求真务实,在社会实践中讲好青春故事,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专业技术特长,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将社会实践深度融入“大思政课”中实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金力致欢迎辞,希望青年学子在小岗和滁州这所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开展火热实践,结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认识滁州、了解滁州,收获属于自己的“醉美人生”。
中国矿业大学的张琳老师和厦门大学高梓优同学分别作为实践团队师生代表发言。小岗村博士工作站站长、安徽财经大学雷松林老师和安徽省小岗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安徽科技学院小岗现代农业研究院农业管理领域2022级研究生耿世本分别代表承办方师生代表发言。
仪式上,陈明生、虞宝桃、时伟、金力、朱林、窦贤琨共同为实践团队代表授旗,并启动专项活动。
启动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现场观摩了此次专项社会实践的部分考察线路,现场观看了由安徽科技学院师生专门为此次活动打造的情景思政课《1978:十八个红手印》。课程选址在小岗村旧址,以《鼓落天涯》《我等你回来》《守不住的粮仓》三个行进式话剧为主线,通过沉浸式交互体验,再现了当年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按下红手印的真实情景。参演同学情绪饱满,情感充沛,催人泪下的剧情引发现场观众阵阵共鸣,并博得领导嘉宾高度评价。
专项活动行程安排由安徽财经大学与安徽科技学院共同设计,采用“订单式”选题调研+理论授课+现场教学+劳动教育+实践体验+互动交流6个环节。具体内容包括以“小岗精神”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以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和“重走总书记足迹”为重点的现场教学,以田间劳作和“大包干”情景再现为亮点的劳动教育,以小岗产业园为主线的乡村振兴路径观察。
据悉,“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作为我省立项的首个全国地方专项的活动,自今年6月11日活动通知发布以来,共有来自全国129所高校的218支团队提交了申报材料,最终遴选出130支社会实践团队将在小岗村持续开展为期一月的实践活动。(摄影:陈宝 李涛 董永利 张成伟)
报道二:追寻总书记足迹 感悟青春力量
7月15日,我校“小岗村文化守望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小岗村,与全国各地130所高校的社会实践团队一同开展“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作为本次专项活动的东道主,实践团队成员一早便化身志愿者,前往酒店门外迎接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社会实践团队。同学们以积极热情、细致入微的服务态度,帮着远道而来的实践团队拿行李箱、办理登记、领取物料、入住酒店,耐心地给他们答疑解惑,彰显了安科志愿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6日上午,实践团队参加了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地方专项活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后实践团队追寻着总书记的足迹,前往当地村民家中,倾听小岗村老一辈人口中的小岗村改革历史,重温当年小岗村改革的艰辛历程,感受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里小岗村的变化,深切体会如今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响起,实践团队成员们在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事迹的感染下,重温入党、入团誓词。在馆内,团队成员边走边看,边听边记,用心感悟沈浩同志的崇高精神。沈浩同志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锐意改革、不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团队成员王家喜在结束第一天的行程后,在自己的实践手册上这样写道:“有幸成为一名专项实践团成员来到小岗,与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成为我此次实践的主要目标,我将在后面几天的实践时间里深刻感悟小岗精神,体会农民之艰,完成实践课题。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党员的理想和初心。”(摄影:张成伟 董永利)
报道三:“健康同行志愿团艾结无忧惠民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自7月5日起,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毅然决然”团队在校团委组宣部主任张古品,学院团委书记姜毅指导带领下前往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开展为期四天的暑期“三下乡”民生基础医疗知识普及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
为保障本次活动取得实效,团队成员前期经凤阳县卫健委、凤阳县红十字会、凤阳县中医院、凤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的专业医护人员系统培训和指导后,选择7月研学旺季、人流量大的六安市金寨县进行民生基础医疗知识普及。团队成员随机调查桂花广场和红军广场以及社区居民对结核病、艾滋病的防治以及急救知识的知情度,了解国家政策的推广情况,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合理的宣讲普及。
团队成员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并通过发放精心制作的健康宣传资料,宣传资料涵盖了各种健康主题,包括日常保健常识、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应对方法、合理用药知识、营养饮食指南等,居民们可以在闲暇时间翻阅这些资料,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健康知识的理解。为进一步提升群众面对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及应急救援知识,团队成员在桂花广场进行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等急救技能实践操作宣传。持有“红十字救护员证”的老师和志愿者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重要性和操作要点。通过现场演示,向居民耐心地讲解每个步骤的要领,“首先,要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和呼吸,然后迅速呼叫救援……”居民们围拢在周围,聚精会神地聆听。团队成员示范结束后,居民们纷纷踊跃尝试,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居民们从一开始的生疏到逐渐熟练,他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知识的喜悦。一位参与体验的居民表示:“以前总觉得这些急救技能离我们很远,今天亲身体验后才发现其实只要掌握了方法,我们也能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希望今后更多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走进社区。
此次活动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结合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志愿服务活动的再一次升华,打破了以往志愿服务活动所在地的局限性,扩大了志愿服务的受众体和影响力,同时也将高校“防艾”活动、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和公众急救知识宣传的一次有效契合。让团队成员们充分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刻含义,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青春力量。(摄影:史路廷)
报道四:“普中华之音”团队再赴广德市,助力乡村振兴与普通话推广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随着一阵清脆的童声响起,广德市荷花社区的“暑期七彩课堂”内洋溢着欢声笑语,这位小朋友的表演是“普中华之音”团队与荷花社区“暑期七彩课堂”合作成果的一个缩影。7月7日至15日,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普中华之音”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第三次踏入这片熟悉的土地,为广德市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推广活动。他们依托社区的公益课堂,以普通话推广为主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当地的小朋友们和社区居民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精彩活动汇聚推普合力
为进一步发挥孩子们在普通话推广中的作用,引导孩子们争当“小小推普人”,实践团队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地方特色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方言VS普通话”挑战赛中,孩子们被分为两组,一组用方言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另一组则需要迅速用普通话进行复述,孩子们在竞争中不仅锻炼了反应能力,同时加深了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
在读书分享活动中,团队成员鼓励孩子们走上讲台,用普通话分享自己所读的书,在锻炼普通话表达能力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
团队组织孩子们以“我的假期”、“一件开心的事”和“我读了XX故事”为题开展一场演讲活动,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见解,同时指出他们普通话发音中存在的问题,一对一辅导、纠正。一位5岁的小女孩在活动拉着团队成员郑宇彤的衣角说:“姐姐,我叫‘gēgē’时总是叫成‘dēdē’,他们笑我。”团队成员一边鼓励小女孩,一边寻找解决办法,利用棉签一遍遍帮小女孩纠正发音位置,经过努力,小女孩终于掌握了正确的发音方式,团队成员也深感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
非遗推广提升推普趣味
“普中华之音”团队还结合广德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将普通话推广与非遗文化传承相结合。在“暑期七彩课堂”中,团队成员们不仅向孩子们普及了普通话知识,还介绍了广德市的非遗项目。在漆扇的制作活动中,团队成员指导孩子们将古诗词写在扇面上、书签上,引导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用古诗词来描述自己所制作的图案,一位10岁小朋友用“大漠孤烟直,唱歌落日圆”描述小组制作的落日图,一位小朋友用“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形容“彩虹图”。并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跨界融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也进一步提升了普通话推广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为了充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除了课堂教学和趣味游戏外,“普中华之音”团队还深入社区,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普通话的了解和使用程度。通过调研,团队发现虽然普通话在广德市的普及率逐年提高,但仍存在部分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普通话使用上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团队制定了更具针对性的推广计划,并邀请了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共同参与,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普通话推广的良好氛围。
此次“普中华之音”团队在广德市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普通话推广活动,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实践教育。通过活动,团队成员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还深刻体会到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他们表示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为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摄影:桂忠庆 王邦全)
报道五:文化交融传雅韵中外互通谱新篇
7月11日上午,建筑学院“筑乡兴遗”国家级中华文化传承团赴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参加2024黟县西递、宏村国际水彩艺术季国际名家作品展。此次活动,传承团与来自20个国家的48位水彩艺术大师欢聚一堂,以画为媒,找寻文化交融的无限可能。
活动筹备之初,传承团便与活动组织方深入沟通,明确活动的主旨、内容和形式。他们详细了解了黟县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化背景,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活动方案。同时,为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团队积极联系了多支在西递村进行美术实习的团队,包括我校建筑学院师生以及水彩艺术爱好者,共同为此次文化交流盛会添砖加瓦。
活动现场,团队成员为参观者细致讲解了中外绘画的精髓与历史脉络,通过鲜活生动的案例分析,引领观众领略画派多元之美,体验不同艺术流派的独特魅力。随后,团队成员与当地居民一同走进画展,驻足交流,深入探究每一幅画作背后的故事与深意。
在西递黟山大学堂的教室里,团队成员与艺术家们亲切交流,表达对画作的喜爱之情,并与艺术家合影留念。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艺术家们纷纷挥毫泼墨,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倾注于画布之上,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与艺术韵味的佳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魅力,更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活动圆满落幕之际,传承团成员纷纷表示收获满满。他们深刻体会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领略了中外艺术家们独特的艺术视角与创作理念。这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激发了他们对文化艺术创作的热情与信心,他们表示将继续努力学习艺术知识与技能,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摄影:王梓阳 殷霓 任雨荷)
报道六:做新时代扎根新农村的新农人
7月22日至26日,由团安徽省委、安徽省学联主办,安徽科技学院团委、安徽财经大学团委、团滁州市委员会、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安徽小岗干部学院承办的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传承小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第二期)在凤阳县小岗村举行。我校动物科学学院“新时代、新征程、新乡村”乡村振兴实践团同来自全国各地的28支团队198名师生共同参加此次活动。
追溯红色之旅,感悟时代伟力
“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帷幕。”开班式上,凤阳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小岗村第一书记李锦柱作题为《做好“农”字文章,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专题报告,深情回顾了小岗村开启“大包干”时代背景和由贫穷落后到走在时代前列、三产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
实践团队负责人鄢德强表示,“听了报告,对小岗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要深入体悟小岗深厚的历史底蕴,学习小岗村新时代以来的发展经验,在社会实践中与处于改革洪流中的小岗村同呼吸、共命运。”
“两人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领万民奔小康”。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团队成员深入了解沈浩同志在小岗村任职期间推动农村改革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的光辉业绩,被沈浩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深深感动。团队党员同志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表示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锤炼理想信念
“当时说有领导要到我们高标准农田看小麦长势情况,我也不知道是习近平总书记,看到是习近平总书记来了,十分激动。习近平总书记来的时候,就站在这个牌子这个地方,他对这个小麦特别的满意,当时问我们小麦怎么种,打的什么农药,都问的特别细。习近平总书记就像一个农业专家似的,有些问题比如说小麦的强筋度是多少我们都不知道,他问的特别细,我们没想到一位国家领导人竟然对农业这么清楚......”种粮大户程夕兵深情的向同学们回忆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25日来到小岗村深入农田查看小麦长势时的情景。
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驻足的农田,一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正热火朝天的进行着,炎热的天气丝毫抵挡不住同学们的热情,同学们扎进红藜麦田里动手除草,深深体会到农民耕作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在田间地头,同学们细细回味着程夕兵的深情回顾,用心倾听脚下这片沃土诉说着它的故事,憧憬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美好蓝图。
探寻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凤阳县小溪河镇,实践团队针对家畜饲养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重点考察了包括猪、羊、牛在内的主要家畜的饲养现状,深入了解农户在饲养管理方面的具体做法以及家畜常见疾病的防控措施。还向农户分发了精心编制的《家畜饲养专业化手册》和《家畜疾病免疫指南》,进一步提升农户的饲养技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团队还走访了盼盼食品、北大荒农垦七星农场、匠心葡萄园、飞行训练基地以及垚鑫甲鱼养殖基地。
通过走访观察,团队成员了解到,这些现代化产业的引入,显著提升了小岗村的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收入增长。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其他农村地区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
通过在小岗村深入学习和实地调研,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小岗精神的独特魅力和乡村振兴取得的显著成果。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收获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摄影:谷永祥 张玉瑾)
报道七:“筑梦今夏 绘意明天”暑期实践
7月中旬,建筑学院圆满完成“筑梦今夏 绘意明天”暑期实践实习活动。此次活动以蚌埠市龙湖春天小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为期两周,由2022级建筑学专业学生为主体,依托建筑模型实习课展开。
活动期间,学生们在专业课老师指导下,分组对小区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现有空间和功能需求,并积极与居民沟通,细致捕捉居民的真实需求和期望。结合现代化建筑理念和生态环保设计思想,在保留小区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设计方案,涵盖建筑外观、内部空间布局及绿化景观等多个方面。
学生们完成了从方案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展现了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他们的作品设计精美、富有创意,与小区环境和谐相融,成功安装在小区的合适位置。
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建筑设计的实际操作,更加坚定了在建筑行业的决心,为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学院将继续推动与社区的互联互动,让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建筑人才投身社区建设。(摄影:齐紫晗)
报道八:安全宣传进乡村无毒家园齐守护
7月14日,建筑学院“乡兴筑梦”校级乡村振兴促进团前往阜阳市临泉县李吴村开展“乡野田间筑屏障,防火禁毒护家园”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村民安全意识。
在李吴村,实践团成员们重点关注了消防安全。他们进行了细致的入店消防宣传活动,检查商铺的消防设施配备情况,确保商铺内都配备有消防器材和烟雾报警器,并认真填写了消防安全确认表,以确保消防设施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团队成员们还向村民普及了火灾的危害性,强调了日常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他们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方法,向村民们传授了火灾疏散、自救、逃生的正确方法,帮助村民们掌握应对火灾事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禁毒宣传方面,实践团在李吴村村委会的协助下,入户走访、发放禁毒宣传资料、开展禁毒知识讲座,向村民们详细介绍了毒品的种类、危害以及识毒防毒的方法。通过生动真实的案例和科学的解释,让村民们深刻认识到毒品的严重危害,帮助他们提高识毒、防毒、拒毒能力。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村民们深切感受到了来自高校学子们的责任担当,也促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安全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激发了他们为营造平安、和谐的乡村环境贡献个人力量的热情与决心。(摄影:王宇恒)
报道九:农研学子赴乡行 智绘农业现代化
为全力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力助推农业现代化进程,7 月 30日,2024 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第三期盛大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所高校的190名师生集聚于此,深度研讨乡村发展的崭新路径,矢志传承并弘扬“小岗精神”。
安徽科技学院研究生“智农兴业”社会实践团队参加了 2024 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启动仪式,并认真聆听了《弘扬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的专题报告。
启动仪式结束后,团队展开了参观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重温入党、入团誓词等系列实践活动,体悟沈浩精神,深入了解小岗村的发展变迁。
实景体验了我校编排的情景教育《1978:十八个红手印》,穿越时空回到小岗村改革缘起时代,更为深入地领会了小岗精神的起源。
接下来的2天,团队先后参观了安徽小岗盼盼食品公司、小岗村(七星农场)稻田画、匠心葡萄园、起飞航空公司、安徽小岗垚鑫甲鱼养殖基地等,实地探察小岗村的产业发展现况。奔赴小岗村党委,全方位了解小岗村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难题。走进北大荒小岗七星农场,深入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态势和未来趋向,收获了丰富多样的农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与村民展开交流调研,共同探讨农业发展的全新路径,深度了解乡村振兴,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传承并发扬“小岗精神”。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获取了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手资料,为后续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筑牢了坚实基础。
团队成员还与“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大包干”及时背景当时惊心动魄的过程以及小岗村的变化。他向团队成员详细讲述了早期小岗村农业生产的困境,以及“大包干”政策实施后的巨大转变。他表示,从传统的耕种方式到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应用,从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到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发展,小岗村的农业在岁月的长河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年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鲜活源泉,是推动农业产业兴旺的中坚力量。此次实践让安徽科技学院研究生“智农兴业”团队深度洞悉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实地考察掌握了农业产业的实际状况。着眼未来,“智农兴业”团队将始终坚守使命,深入农村,敢于作为,全面发挥专业技能、全力投入科研实践,用切实举措践行时代责任,推动农业发展。(摄影:韩晶璠 袁书冬 方习胜)
报道十:建设和美乡村好风景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日,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微光致远”省级乡村振兴促进团前往安徽省池州市仙寓镇利源村,开展“绘青春诗画集 筑百年乡村梦”主题暑期社会实践,协助村干部开展夜校教育,探寻村庄自然美景,为建设和美乡村贡献力量。
利源村依山傍水,村民盘山而居。茶叶,不仅是这里村民们的生计之源,更是这片土地的灵魂所在。为了加速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愿景,村委会书记檀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设夜校教育活动。通过这一平台,村民们深入了解和美乡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思想观念逐步得到转变和提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改旱厕和自来水管网改造这两项关键工程在夜校的推动下迅速成为了村民们热议的话题。通过学习和讨论,村民们深刻认识到这两项工程对于提升乡村生活品质、促进乡村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
实践团成员在村委会的精心指导下,积极参与夜校活动的筹备与执行工作。他们耐心地坐在组队长院中的一角,细心记录着夜校上的每一个细节,从檀书记深入浅出的政策讲解,到村民们热情洋溢的讨论交流,无一遗漏。
在当地村民的热情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深入村庄,了解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况。通过与村民们的亲切交流,实践团成员不仅感受到了村民们淳朴的民风,还深刻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在这里,实践团成员遇见在此小住的韩述娟教授,韩教授开心地分享着与利源村奇妙的结缘经历。她表示,这里的自然环境令人心旷神怡,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污染。每当夜幕降临,抬头便能看见满天繁星,这是城市中难以寻觅的景致。韩教授希望通过实践团的宣传,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个美丽的地方。
韩教授与实践团成员沿着山路漫步,一路欣赏着利源村的风景,为实践团成员介绍沿途遇到的古老建筑,让实践团成员感受到这些建筑所承载的历史重量和文化底蕴。同时,韩教授根据自己对乡村发展的理解,对利源村的和美乡村工程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让实践团成员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实践团成员在利源村的所见所闻,深刻感受到了这个小村落对于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他们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亿万农民心中的理想家园指日可待。(摄影:任雨荷 史晓唯)
(特约通讯员:张古品 审核:张聪 胡文靖 编辑:李锦)
【浏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