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首页
- 附件【校教〔2020〕109号 附件.rar】已下载次
安徽科技学院关于做好2020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和省级项目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单位、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安徽省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度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皖教秘高〔2020〕114号)、《中共安徽科技学院委员会安徽科技学院关于印发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党发〔2019〕39号)、《中共安徽科技学院委员会安徽科技学院关于印发<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党发〔2019〕73号)和《中共安徽科技学院委员会 安徽科技学院关于印发<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通知》(党发〔2019〕68号)等文件要求,深入推进我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研究,决定开展2020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和省级项目推荐工作。现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别与申报细则
(一)一流专业
1.1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2项,推荐省级1项。
建设目标:围绕我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三重一创”建设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等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在基础前沿领域、国家及区域重点战略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以一个或若干个二级学院为单位,聚焦优势、特色的专业群,开展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试验,在立德树人、专业建设、课堂教学革命、学习过程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质量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一批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标志性、可复制、易推广的经验,辐射全省。
申报条件:1.以一个或若干个教学院(部)为单位进行申报,不接受以专业为单位的申报;2.申报单位应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学科发展水平,师资力量强,教学管理水平高,能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有效融合。且应具有下列条件之一:(1)有一个以上省级特色专业或其他专业建设类项目;(2)有一个以上省级重点学科和一个以上省级科研平台;(3)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以上奖项。
1.2“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创新项目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6项,推荐省级3项。
建设目标:落实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意见,结合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引领人才培养体制与模式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完善与我省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相适应的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治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卓越教师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体系,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对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的贡献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申报条件:1.项目负责人应具备副教授(含)以上职称且具备领导和统筹整合相关教育资源的能力。2.对照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注重学科交叉、科教融合,注重与行业企业合作,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申报卓越计划的高校需要具备学科支撑且具备相应学科类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师范类院校只能申报师范类相关专业。4.已获国家级或省级卓越计划项目的学科专业,也可参加本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项目申报。
1.3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6项,推荐省级3项。
建设目标:为更好培育国家级项目,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内容须参照教育部当年项目申报文件中的相应项目指南,结合已有工作基础和具体情况,按照相关选题要求研究确定,统筹推进学校新文科建设改革工作,深入开展新型人才培养、优化专业、建设实践基地、培育优质师资、强化协同育人、提升质量标准、深化开放合作等多样化探索和实践。
申报条件:1.项目负责人应具备正高级职称且具备领导和统筹整合相关教育资源的能力。2.突出创新。按照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有关精神和工作部署,以改革创新为主线设计申报项目和开展实践,着眼于解决长期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着眼于探索面向未来高等教育文科改革发展的新路径新范式。3.突出特色。根据高等学校发展定位,紧密结合办学优势、结合育人特色、结合工作基础、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选题,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4.突出实践。要把研究与改革体现在实践中,把项目成果体现在实践成果上,推动理念新起来、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以实践推动“真刀真枪”的改革。
(二)一流课程
2.1线上课程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10项,推荐省级5项。
建设目标:参照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管理办法进行建设。基于MOOC课程特性,需对现有课程教学设计、单元内容、知识结构、课程资源、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以符合大规模网络教学特征。视频内容按问题组织知识点,以知识点进行资源建设。鼓励使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e会学平台,以便于后期学分互换、互认以及课程共享联盟工作的开展。鼓励建设一批面向高中的、具有本校优势与特色的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供高中学生选修。对于结题验收等级在合格及以上的线上课程项目,须继续建设与完善,自验收结果公布始面向社会开放并提供教学服务不少于5年。
申报条件:1.申报课程必须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课程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鼓励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申报,鼓励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的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等高水平课程申报;鼓励有利于对外传播的双语课程申报。申报课程应在高等学校已连续开设3个教学周期以上;课程负责人须为具有副教授(含)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高校专任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2.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完整教学资源,包含课程简介、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作业习题、资料库等。
2.2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4项,推荐省级2项。
建设目标:参照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管理办法进行建设。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相关专业类急需的实验教学信息化内容为指向,以完整的实验教学项目为基础,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持续监测评估的方式,推动高校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实验教学新模式,形成专业布局合理、教学效果优良、开放共享高效的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项目示范新体系。
申报条件:1.申报课程应为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的基本单元,符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要求。2.项目负责人须为申报院校专职教师,具有副教授(含)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从事该实践项目教学3年以上。实验系列教师职称可放宽至中级。
2.3线下课程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10项,推荐省级5项。
建设目标:线下课程建设要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即课程要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鼓励教师利用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鼓励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建设体现科技进步、社会生产与职业需求的微视频。依托网络平台,利用视频等资源开展翻转课堂。
申报条件:1.申报课程必须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课程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申报课程原则上要求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在高等学校已连续开设3个教学周期以上;课程负责人为本校专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含)以上职称。2.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教学资源,包含课程简介、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作业习题、资料库等。
2.4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10项,推荐省级5项。
建设目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
申报条件:1.凡纳入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并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一定实质性改革成效,均可推荐申报,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通识课等独立设置的本科理论课程、实验或社会实践课程等。2.课程负责人为本校专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含)以上职称。
2.5社会实践课程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4项,推荐省级2项。
建设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应为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申报条件:1.凡纳入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并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一定实质性改革成效,均可推荐申报,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通识课等独立设置的本科理论课程、实验或社会实践课程等。2.课程负责人为本校专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含)以上职称。
(三)一流师资
3.1教学团队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6项,推荐省级3项。
建设目标:根据学科专业特征,建立知识结构完善,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起到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资助团队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把促进学科交叉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鼓励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教学团队,整合教学资源,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申报条件:1.团队及组成。根据各学科(专业)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团队无教学事故。2.带头人。应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或本学科(专业)具有教授职称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教学建设,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一名专家只能担任一个省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3.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团队中有成员主持过教学改革研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或者获得过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4.教材建设。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原则上需承担过国家级或省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良好。5.已在质量工程立项的教学团队不得再重复申报。
3.2教学名师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4项,推荐省级3项。
申报条件:1.具有教授职称,不大于65周岁,长期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近五年来,面向本科生年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00学时。教学效果好,近4年未出现教学事故或受其它处分,学年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至少两次优秀(2017-2018/2018-2019/2019-2020)。2.主持过省级重点教研项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做出重要贡献,获得过厅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发表过高质量的教研论文或出版具有一定影响的教研专著。自编、主编高水平、有特色、版本新的教材。承担过省级质量工程中专业类或课程类建设项目。3.学术造诣高。主持或承担过多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多,原则上需获得过厅级以上科研奖励。出版多部科研专著或发表多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的学术意义或社会经济效益大。4.注重教学梯队建设。自觉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重视教学队伍建设,作为课程主持人或主讲教师对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形成本校该领域教学的地位做出重要贡献。
3.3教坛新秀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10项,推荐省级5项。
申报条件:1.在高校工作6年以上,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年龄40周岁以下(1980年10月1日后出生)的教师;2.参评教师为教学第一线教师,教学工作量饱满,高于所在教研室或课程组平均水平(实际授课时数不得低于每周4课时)。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秀,学年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至少两次在本教研室前三分之一以上(2017-2018/2018-2019/2019-2020)。4.任现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教研、科研、技术服务成果。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或学科技能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学生满意度较高。5.近6年教学工作中,未出现教学事故或受其它处分。6.作为主讲教师参加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或教学能力比赛须获二等奖以上,且安徽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须获三等奖以上。
3.4一流教材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4项,推荐省级2项。
建设目标: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凝结和体现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成果,创新教材呈现方式和话语体系,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学生的价值体系转化,使教材更加体现科学性、前沿性,进一步增强教材针对性和实效性。
申报条件:1.拟申请项目的教材应为已经入选国家或省级“十二五”规划、且已经正式出版,推广使用效果良好的教材,以及已经立项建设的国家和省级“十三五”规划教材,由省教育厅邀请专家评选出100种左右的优秀教材予以省级立项。2.申请教材的第一主编须为高等学校专任教师。3.优先支持各高等学校与声誉较好的国家级出版社联合申请的一流教材建设项目。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及涉及课程的教材,不在此次申请范围内。5.同一主编、同一课程、不同出版单位的教材选题,不可重复申请。
申请细类:1.新编教材:重点推荐反映当代科学技术、文化的最新成就,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内容和体系上有明显特色的教材;教学改革力度较大的教材以及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的教材;体现改革创新的实验教学教材和实习实训类教材;解决教学急需的教材。推荐高校须在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主编或出版过普通高等教育教材。2.修订教材:已经正式出版,编写质量较高,教学效果良好的教材,可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申请进行修订完善。
(四)实验与实践教学项目
4.1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2项,推荐省级1项。
建设目标:紧密围绕我省社会急需、量大面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由一所或几所高校集中优势力量建设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形成优质资源融合,教学科研结合,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同时面向省内其它高校和社会开放,共享优质实习实训资源。
申报条件:1.申报人原则上应为学校实验中心负责人,具备副教授(含)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示范中心实验实训场所应相对集中,近4年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2.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实行高等学玩滚球的十大平台下的主任负责制,申报高校应公开聘任本领域高水平全职教学科研人才担任示范中心主任。3.已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原则上不再重复申报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项目。
4.2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2项,推荐省级1项。
建设目标: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包括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法学教育实践基地、综合文科教育实践基地、综合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实践基地、创业实践基地等项目。基地建设可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或其他园区等,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进行,重在加强内涵建设、成果共享与示范引领。
申报条件:1.项目负责人应具备高级职称,且具备领导和统筹整合相关教育资源的能力。2.重点支持紧密围绕我省高校社会急需、量大面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鼓励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双方应签署正式合作协议,中心可采取嵌入方式建在高校,也可建在某一家或某一类企业。建设实践基地的企事业单位应在行业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具有承担大学生实践教学任务的经验和良好条件。3.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应具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并落实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并由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实践基地的负责人。4.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应由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师资力量能够满足实践基地的教学需求。
(五)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重大8项、重点20项、一般30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5项、研究生教育教研项目4项,推荐省级重大5项、重点8项、一般26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3项(单设推荐名额,等级省定)。
建设目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战略、人才培养体制与模式、专业改革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线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与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优先资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课程评估、专业评估(认证)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申报条件:1.已经列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方面立项课题的不再重复申报。2.省级推荐项目应为2016年-2018年校级立项、省级未立项的研究项目(延期项目除外),且项目主持人以前所承担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按规定程序结题,项目完成情况良好。凡有我校在研省校级教研项目不得申报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申报项目主持人要做到岗责相符,选题设计要和本人岗位相符。无行政职务的一线教师需聚焦研究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技能提高、教师能力发展等微观教育教学问题。重大和重点教改项目要在严格符合《选题指南》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学术积累申报自选课题。采用委托或竞争申报方式,确定项目负责人。3.省级一般教学研究项目负责人应具备讲师(含)以上职称;重点教学研究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副教授(含)以上职称;重大教学研究项目负责人应具备教授职称且具备领导和统筹整合相关教育资源的能力。学玩滚球的十大平台原则上不得申报重点、一般教学研究项目。
(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省级申报限额原则上不少于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数,且不低于国家级申报数的3倍。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和结项要实行答辩制度,验收时要重点考察项目成果,对项目没有实质性开展或者取得成果不明显的予以延期或者撤项。项目申报、立项、检查、验收均由创新创业学院负责。
(七)课程思政建设项目
7.1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1项,推荐省级1项。
建设目标: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建设,切实做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工作,使先行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提高立德树人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效率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形成丰硕成果。利用先行高校的示范作用,扎实推进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申报条件:1.高校已建立较完备的课程思政建设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有力。2.高校已初步建立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课等课程思政教学体系。3.高校已结合专业特点,在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4.教师已具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5.学校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条件保障,初步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
7.2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2项,推荐省级1项。
建设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全校教师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在课程教学中融合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正能量知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共建,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
申报条件:所有已切实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且已取得良好的成效的研究中心均可申报。1.形成高校教师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并付诸教学过程新局面。2.拥有一批专业特色鲜明、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金课。3.拥有一批师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4.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和评价体系。5.建成一个辐射区域高校的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6.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副教授(含)以上职称且具备领导和统筹整合相关教育资源的能力。
7.3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20项,推荐省级10项。
建设目标:在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前提下,对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发挥学科教学优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创新,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结合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和思政元素,形成“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相融合的教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申报条件: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3个类别。1.申报课程须为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开课至少2个学期的课程。2.项目实行“双负责人制”,高校基层教师党支部书记是项目负责人,主讲教师是课程负责人且具有副教授(含)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原则上应为高层次人才。
7.4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4项,推荐省级2项。
建设目标:通过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合作机制,促进课程思政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通过队伍建设,积极促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研究,拓展教学资源,切实提高立德树人工作成效。
申报条件:已在省级质量工程立项的教学团队不得再申报此项目。1.团队及组成。根据专业、课程群建设等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2.带头人。应为省级教学名师或本学科(专业)具有教授职称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在校生授课。一名专家只能担任一个省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3.教学工作。了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特点和规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团队无教学事故。4.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团队中有成员主持过教学改革研究、一流专业、精品课程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或者获得过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5.教材建设。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原则上需承担过国家级或省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良好。
7.5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4项,推荐省级2项。
申报条件:已获得教学名师奖的教师,不得再参加同级别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奖评选。1.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副教授(含)以上职称,不大于65周岁,且任现职2年以上,长期承担课程教学任务。近五年来,面向全日制在校生年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00学时。教学效果好,近4年未出现教学事故或受其它处分,学年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中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至少两次优秀(2017-2018/2018-2019/2019-2020)。2.教学研究能力突出。项目负责人应主持过省级及以上教研项目,承担或参与过省级质量工程中专业类或课程类建设项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作出重要贡献,获得过厅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励。发表过高质量的教研论文或出版具有一定影响的教研专著。自编、参编过高水平、有特色、版本新的教材。
7.6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10项,推荐省级3项。
建设目标:通过开展对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的研究,引导全省普通高校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高度关注、切实解决本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难点问题,深入探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规律、特点及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课题、新情况、新要求。优先资助对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激励等方面专题的研究与实践。
申报条件:1.已经列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方面立项课题的不再重复申报。2.省级推荐项目应为2016年-2018年校级立项、省级未立项的教学研究项目(延期项目除外),且项目主持人以前所承担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按规定程序结题,项目完成情况良好。凡有我校在研省校级教研项目不得申报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3.项目负责人应具备讲师(含)以上职称。
7.7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20项。
申报条件:1.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专业要求和课程特点,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课堂讲授。2.政治导向正确,理论观点鲜明,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确保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规范性。3.逻辑严谨清晰,内容丰富详实,语言生动准确,形式方法多样,注重师生互动、案例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4.项目负责人应具备讲师(含)以上职称,理想信念坚定,理论知识扎实;严守教学纪律,严把教学质量;教学能力强。
7.8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20项。
申报条件:1.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专业要求和课程特点,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课堂讲授。2.政治导向正确,理论观点鲜明,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确保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规范性。3.逻辑严谨清晰,内容丰富详实,语言生动准确,形式方法多样,注重师生互动、案例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4.项目负责人应具备讲师(含)以上职称,为教学第一线教师,教学工作量饱满,高于所在教研室或课程组平均水平(实际授课时数不得低于每周4课时)。理想信念坚定,理论知识扎实;严守教学纪律,严把教学质量;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秀。
(八)高等学校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计划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2项,推荐省级1项。
建设目标: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示精神,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特别是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省教育厅正式启动“安徽省高等学校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计划”,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信息中心牵头建设“一联盟三中心”,即安徽省高等学校区块链应用联盟、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应用集成中心和推广中心。各高校要通过联盟认证的方式接入联盟链用户通过联盟认证的方式接入区块链,并将本校在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产生必要数据和成果进行记录上链。
申报条件:1、可根据学校情况申报建设成为区块链技术研究分中心、区块链应用集成分中心和区块链技术推广分中心,建议由信息化建设单位或教学管理单位牵头组织申报。2、申报单位应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学科发展水平,师资力量强,教学管理水平高,能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有效融合。且应具有下列条件之一:(1)有一个以上省级特色专业或其他专业建设类项目;(2)有一个以上省级重点学科和一个以上省级科研平台;(3)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以上奖项。3.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副教授(含)以上职称且具备领导和统筹整合相关教育资源的能力。
(九)线上教学工作特需项目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支持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线上教学工作特需项目申报的通知》(皖教秘高〔2020〕32号,以下简称“特需项目申报通知”)及《安徽科技学院关于公布2020年线上教学优秀课堂等质量工程特需项目名单的通知》(校督〔2020〕99号),线上教学优秀课堂、线上教学名师、线上教学新秀等3个项目申报工作已完成。其中,线上教学优秀课堂推荐省级10项,其中成教课程不超过2项;线上教学名师、线上教学新秀各推荐省级3项。现组织线上优秀教学成果奖申报。
申报额度:遴选校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推荐省级1项,等级校定。
申报条件:1.在(线上)教育教学理论上有创新,对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重大示范作用,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重大成效,在省内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新冠疫情防控以来教育教学工作有益经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等;2.成果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体现时代精神,经过不少于半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检验。3.保证汇总表、申报书封面与申报书中的主要完成人的人数、人名信息完全一致。三者信息如不一致,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不予受理。
二、申报材料
1.申请报告。各教学院(部)应按照人才培养、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教师队伍培养的需要对申报项目进行系统设计,对就业率低、招生困难的专业原则上不应安排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在此基础上,及时撰写申报报告,包括在建项目情况、本年度申报项目情况、申报理由、具备条件和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及院(部)保障措施等,且须指出本院就业率及报考率排名后10%的专业,面向艰苦行业及农林专业不在此列。
2.项目申报书。所有项目申报均采用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书。项目申报人应仔细研读《2020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参照《2019年度省级质量工程形式审查规范》,按“内容+项目名”的方式规范填写项目名称,如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并认真撰写申报书。申报书使用错误、技术错误、填写不规范等,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不予受理。
3.承诺书。项目申报人须签署个人承诺书,承诺申报书、成果汇总表等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引用内容要注明来源,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4.成果汇总表。团队、名师、新秀类项目须填写成果汇总表,经院(部)审核盖章后方可提交教务处。
5.申报汇总表。各教学院(部)须按项目类别予以汇总,经审核后签字盖章。如申报研究生教育教研项目,应在备注栏注明,否则直接归入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如申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应在备注栏注明校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否则亦直接归入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其中,申报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在备注栏明确项目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原名称、立项时间、结题时间、项目负责人为第一作者依托项目发表的论文数)、曾承担过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情况(包括项目名称、立项时间、结题时间、结题结论)等。如申报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之外),应在备注栏注明校级/省级重大/省级重点/省级一般。其中,申报省级重大教研项目,应结合已有工作基础和具体情况,严格按照《选题指南》要求自行设计申报题目、展开深入研究,并在备注栏明确对应选题指南编号;申报省级重点教研项目,应结合以往研究成果,严格按照《选题指南》要求自行设计申报题目、展开深入研究,并在备注栏明确对应选题指南编号及项目基本情况,内容同上;申报省级一般教研项目,也应在备注栏明确项目基本情况,内容同上。
三、相关说明
1.同类(注:大类)项目1人仅能主持申报1项,不同类项目1人主持申报至多2项,且遵循单负责人制度(除项目明确要求“双负责人制”)。已获线上教学优秀课堂、线上教学名师、线上教学新秀项目校级立项或省级推荐的项目负责人,至多可申请不同类项目1项。同一项目负责人不能同时申报主持学校和专业委员会的教研项目。有校级(含)以上在研项目者,或已在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或省级质量工程中立项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同类项目,一经查实,将取消申报资格。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不受限。已在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或省校级质量工程中立项且已结题的课程类项目,可申报不同类型的课程类项目。
2.以往立项校级、未获批省级的项目(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示范实验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如符合今年同项申报条件,可重新填写申请书,参与省级推荐,须在汇总表备注校级立项时间。文件未尽事宜,以《2020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为依据。
3.按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规定,为有效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建立质量工程项目立项“黑名单”制度,违规申报者、严重抄袭以往同类申报书者、因学术不端行为受到学校或者相关部门查处者和以往省校级质量工程建设终止或撤项者将被纳入“黑名单”。
4.各单位须高度重视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工作,认真研读省校级项目申报文件,广泛发动、积极组织,于10月8日前将申报材料报至教务处教学研究科。其中,申请报告、成果汇总表和申报汇总表须提供盖章纸质版1份和电子版,承诺书须提供个人签名PDF版1份,申报书须提供盖章纸质版2份和电子版。
5.学校将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将评审结果报学校研究审定。
附件:1. 2020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2. 2020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书
3. 2020年度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选题指南
4. 2020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承诺书
5. 2020年度师资类项目成果汇总表
6. 2020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汇总表
安徽科技学院
2020年9月25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