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践行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宗旨,提升研究生自身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充分发挥涉农高校在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的优势,8月20-30日,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领域6名研究生在王学春教授和陈虹副教授的带领下赴梓潼县开展暑期志愿服务活动。
图1跨越山水,助力乡村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协调发展
校地合作、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类高校的重点工作,为降低企业生产对周边居民生活影响,禽畜养殖企业多将厂房建设在山涧野外等远离生活区域。为了充分掌握当前梓潼江流域禽畜养殖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情况,8月22日,王学春教授带领志愿服务队员实地走访绵阳国沃生物技术公司和四川省田宝有机肥公司,对服务团参与构建的“禽畜粪便快速发酵工艺流程”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跟踪调研,该流程由我校水稻研究所组织开展、研究生们参与研发,此次跟踪调研发现,这种生态型发酵工艺显著提高了禽畜粪便发酵效率,降低了环境污染和养殖企业的环排压力,对梓潼江流域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和改善的作用;同时服务团参与构建“改性复合高倍元素生物有机肥的开发与应用”项目在通过有机无机肥混施对麦稻提质增效方面作用显著,扩大了梓潼县当地水稻、小麦的市场口碑,目前已有通过团队开发的专用有机肥生产的优质酿酒小麦被五粮液集团订单采购,生产的优质稻谷被仙特米业作为优质稻米专用型订单采购。
图2禽畜粪便快速发酵工艺流程在四川省田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示范应用(覆膜增温发酵)
图3团队调研禽畜养殖企业粪便处理情况
图4深入家庭农场调研,直面农业生产面临的科学问题
8月25日,在指导教师王学春教授、陈虹副教授的带领下走访了梓潼国梅家庭农场,为了帮助农户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志愿者们实地系统的调研田间水稻长势、土壤、杂草以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对农户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指导当地农民“科学种田”,切实让农民进一步了解农业科技知识,解决了农民在生产技术上的部分难题,树立了科学种田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身体力行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随后,老师和志愿者们来到家庭农场内,全面跟踪了稻米烘干、加工与利用等情况,包括水稻、小麦品种选择、播种机类型、灌溉设备情况、收割机、烘干机等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发现了农场生产面临的肥料利用效率不高、栽培技术单一等科学问题,研究生们深刻认识了自身科研方向的使命担当。志愿服务队参观后就当前基地种植及收益情况与农场主进行了研讨交流,对水稻的种植方法、生长习性、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农场主李勇表示,通过施用志愿服务队开发的有机无机混施专用肥,肥料成本降低了20%,稻麦两熟田的水稻、小麦抗病能力明显提高,产量显著提高。但李勇一是担心有机无机混施专用肥会对土地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土壤肥力不够影响水稻后期生长;二是水稻季秸秆直接还田效果不好,就如何更高效处理作物秸秆等问题咨询志愿者服务队,希望给予解决。
志愿服务队针对问题提出建议,有机肥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状况和生物特性,同时还能熟化土壤,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和缓冲能力,从而能为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而水稻季秸秆直接还田效果不好是因为秸秆腐解时由于碳多氮少失衡,微生物就必须从土壤中吸取氮素以补不足,也就造成了与作物共同争氮的现象;在旱作条件下因秸秆腐解缓慢,争氮现象不明显,水稻栽秧后淹水条件下秸秆腐解加速,争氮问题加剧,严重影响水稻秧苗的生长。志愿服务队已经通过开展菌种筛选和秸秆替代碳源试验,获得了油菜秸秆+禽畜粪便、水稻秸秆+禽畜粪便组合的有机肥发酵工艺,今年通过验收后将大面积推广。
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志愿服务队师生对梓潼县的水稻产业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收获颇丰。一身泥土气,两袖稻花香,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志愿服务活动,既提高了自身专业水平,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又培养了自己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未来将更加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关闭】